久久久精品一区中文字幕,a级毛片在线播放,男女污污污午夜网站免费,青柠影视在线播放,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柠檬福利视频色导航,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久

易教網-北京家教
當前城市:北京 [切換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網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載
易教播報

歡迎您光臨易教網,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易教網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關注!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打造北京地區請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專業平臺,敬請致電:010-64436939

當前位置:家教網首頁 > 家庭教育 > 古詩詞三首篇

古詩詞三首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1-01
古詩詞三首篇

重慶市九龍坡區灘子口小學 劉益民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

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第二篇:《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重慶市九龍坡區鐵馬小學 潘濤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7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詞。

2.進一步了解宋詞的有關知識。

3.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理解詩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詩詞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教學難點

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我們每天都在編織著美麗的故事。這些故事飽含著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詞三首》也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牧童》和《舟過安仁》。看看這幾個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們的影子。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4.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2.匯報: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發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詩人呂巖借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發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讀詩,要求帶著和詩人一樣的感情朗讀。

6.練習背誦。

(五)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總結學習方法:剛才我們通過初讀詩句──了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2.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通,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明學生讀,正音。(注意讀準“篙、棹”)

(3)多種形式讀詩,要求正確、流利。

(4)自學,看看能否弄清詩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別提示:看圖理解是好方法。

(5)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再讀感悟,體會詩境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要求:內容具體,人物形象生動

(3)師生共同評析。

4.品評詩句,悟其感情

詩人通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猜猜詩人當時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在觀察兩個孩童?(喜愛)

5.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六)拓展活動

1.課外讀讀寫兒童的詩。

2.推薦背誦楊萬里的其它詩。

第二課時

(一)樂調情

1.用學生熟悉的曲子唱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2.學生交流有關宋詞的知識,教師適時小結。

3.板書題目,讀題。(強調“樂”的讀法)

4.介紹辛棄疾生平。

(二)讀入情

1.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學生讀,正音。(讀準:醉、相、媚、鋤、媼、亡賴、剝)

3.采用各種形式讀這首詩,要求:正確、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讀詞,理解詞語意思,準備質疑。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引導。

3.同桌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5.教師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6.請學生自由談所想象的畫面。(特別提示: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寫三個兒子的行動,刻劃他們的形象。小兒剝蓮蓬吃的

那種活潑天真的神情狀貌,最有趣了!)

7.學生自由讀,邊看圖邊讀邊悟情。

(三)議深情

1.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總結: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

過寫景與敘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村生活圖。這

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

這首詞吧。

(四)布置作業

1.同學們,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瑰寶,而宋詞則是這燦爛文化中一顆閃

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

希望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讀讀宋詞,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2.從本課中選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改寫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歡的曲子唱《清平樂·村居》給父母聽。

5古詩詞三首(a、b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a案

課前準備

配樂磁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牧童》

(一)復習《所見》,范讀導入

師:有一首題目為《所見》的古詩大家十分熟悉的,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1.全體同學齊背《所見》(清 袁枚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突然閉口立。)

2.交流《所見》一詩中的牧童形象。

3.過渡:聽同學們背《所見》這首詩,仿佛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的樣子,現在,我也給大家讀一首題目就叫《牧童》的詩,看看詩中的描寫敢一個什么樣的牧童。

4.師配樂范讀。

5.生猜大意,交流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用一些詞來描述,如:悠閑、舒適、自在、自得其樂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詩意

1.生自由讀全詩,要求讀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書、注釋、與同學合作,初步理解詩歌大意,并在小組內練習誦讀全詩。

3.指名誦讀,正音。提示學生按一定的節奏來讀。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4.師生互動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5.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悅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脫,就悠閑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后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三)設身處地,感悟詩情

1.師: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3.誦讀全詩。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一)借助畫面,導入新詩

1.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詩歌是怎么描寫他們的?

2.生自由讀詩。“遮”,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3.通過讀注釋或借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二)檢查自學,深入探討

1.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2.再讀全詩,并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3.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討。

(全詩大意:一只不再揚帆劃槳的小船中間,坐著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著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著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4.說一說,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5.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通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現出來。

6.指名讀、齊讀。讀后點評。

(三)布置作業,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 . 村居》

第 二 課 時

一、課題導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后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著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么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借助注釋以及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里、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距離農家低小的屋檐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檐下,有兩個頭發發白的老頭、老太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著編織雞籠。

最頑皮、可愛的莫過于最小的那個孩子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三、發揮想象,加深理解

1.師:這一家子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兩口正在說什么悄悄話嗎?

2.生各抒己見。只要想象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3.這一家子的其樂融融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樣通過朗讀把這樣的一家子帶到我們面前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在頭腦里產生相應的畫面,看看他們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練讀。展示讀,集體評議,糾正。再讀。提醒學生在讀的時候是否表現出鄉村自然環境的優美,“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溫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輕松、活潑、愉快。

四、改編歌曲,激發興趣

1.師:詞本身就是為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建議學生自己嘗試配樂演唱。師可范唱蘇軾的《水調歌頭》,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生練習試唱。眾評議。

五談話,回歸整體

1.師:關于詞、關于辛棄疾,我們才剛剛有了很膚淺的認識,希望同學們課外多閱讀些經典文學作品,吸取更多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2.誦讀全詞,結束本課時學習。

六、布置作業,積累升華

1.背誦課文。默寫《牧童》

2.收集、背誦其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開展一次背誦比賽。

(福建省寧德師范附小 章淑勇)

b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于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蓑”讀suō,“遮”讀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了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說說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讀。

牧童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3)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后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里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臥”。(可愛、調皮、疲倦)

(4)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2.學習第二首詩。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為什么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3)朗讀詩句,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么?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1)介紹作者辛棄疾。

(2)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3)村居,詞的題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 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么辦呢?

三、品讀,感受“美”

1、通過剛才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獲。(先說前面的,再說后面的,依次說。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圖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學生朗讀。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說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溫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對白發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么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面的內容。

(4)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5)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這對白發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么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發翁媼的生活環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繼續品味“醉”字。)

3.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杭州市濱江區長河小學 馮琛莉)

延伸閱讀
搜索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