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性質復習,別只背方程式,要會問為什么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31】
學生坐在教室里,手里攥著一張寫滿化學方程式的紙,嘴里念著:“鹽酸和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硫酸和氧化銅生成硫酸銅和水……”念完一遍,合上書,第二天再問,還是記不全。這不是懶,也不是笨,是方法出了問題。
化學復習,尤其是酸的性質,最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以為背下幾個方程式,就能應付考試。可中考題不是讓你默寫,是讓你分析、判斷、設計實驗。一道題里,可能藏著三個知識點:濃硫酸的吸水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還有反應后溶液的顏色變化。你背得再熟,沒看懂題,照樣丟分。
我們不是要多背幾個方程式,而是要搞清楚:為什么酸能和金屬反應?為什么濃硫酸不能用鐵罐裝?為什么氧化銅溶解后溶液變藍?這些問題,不是靠老師講三遍就能懂的,得靠自己想。
第一課時,別急著做題。先從最基礎的開始:鹽酸和硫酸,長什么樣?聞一聞,濃鹽酸瓶口有白霧,是因為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遇水形成小液滴;濃硫酸倒出來像油,黏黏的,這是因為它吸水性強,還放熱。這些不是考點,是現象。現象背后,是性質。你看到白霧,就知道它易揮發;你摸到瓶子發熱,就知道稀釋時要特別小心。
這些,比背“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更管用。
第二步,把方程式拆開看。
鹽酸和鐵反應:
\[ \ce{Fe + 2HCl -> FeCl2 + H2 ^} \]
別只寫這個式子。問問自己:為什么是FeCl,不是FeCl?因為鐵是活潑金屬,和稀酸反應生成的是亞鐵鹽。如果是和濃硝酸,結果就不一樣了——但那是后面的內容,現在先別亂想。
再看硫酸和氧化銅:
\[ \ce{CuO + H2SO4 -> CuSO4 + H2O} \]
這個反應,不是復分解。為什么?因為氧化銅不是堿,是金屬氧化物。復分解反應要求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且生成沉淀、氣體或水。這里生成了水,但它不是離子交換的結果,是酸和金屬氧化物的典型反應。學生常在這里混淆,是因為老師講得太快,沒讓他們自己對比。
第三步,從題目里找問題。
有一道中考題:某同學用稀鹽酸除鐵銹,發現溶液由無色變成黃色,過一會兒又變淺了。問原因。
表面看,是鐵銹(FeO)和鹽酸反應生成FeCl,黃色。但為什么又變淺?因為鐵銹除完后,鹽酸繼續和鐵反應,生成FeCl,淺綠色。學生看到“黃色”,就答“生成了三價鐵”,就結束了。可他們沒問:為什么鐵銹除完,酸還在?為什么鐵會繼續反應?
這說明他們沒想過反應的先后順序,沒想過反應物的量對產物的影響。
這就是問題意識。不是題目難,是你沒學會問問題。
復習課上,老師講得再細,學生不主動思考,等于白講。我見過一個班,老師講完酸的通性,讓學生自己總結。結果一個學生說:“酸都能和金屬反應。”老師糾正:“不是所有金屬。”學生馬上問:“那銅呢?銅為什么不反應?”老師一愣,說:“因為銅不活潑。”學生接著問:“那怎么判斷它不活潑?
”——這時候,課堂才真正開始。
別怕學生問得深。怕的是他們不問。
學生基礎差,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他們從來沒被教會“怎么想”。你讓他背方程式,他記不住;你讓他畫反應流程圖,他不會;你讓他解釋為什么加酸后pH下降,他答“酸是酸的”。這不是知識漏洞,是思維斷層。
怎么補?從一道題開始。
比如這道題:
實驗室有一瓶無色溶液,可能是稀鹽酸、稀硫酸或水。請設計實驗鑒別。
學生第一反應:加石蕊。
對,但不夠。石蕊只能告訴你它是酸,不能分清是鹽酸還是硫酸。
那怎么辦?加氯化鋇。硫酸會生成白色沉淀,鹽酸不會。
再進一步:如果溶液里有氯離子,怎么證明?加硝酸銀。
這時候,學生才明白:鑒別不是靠一個試劑,是靠邏輯鏈條。每一步,都要有依據。
這才是中考題要考的:不是你記了多少方程式,是你能不能用這些知識,像偵探一樣,一步步推理。
復習不是刷題,是重建思維路徑。
學生寫錯方程式,不是因為不會配平,是因為他不知道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鐵和酸反應,本質是金屬失去電子,氫離子得到電子變成氫氣。
酸和金屬氧化物反應,本質是H和O結合成水,金屬離子和酸根結合成鹽。
你不講這個,只讓學生抄方程式,他們永遠學不會舉一反三。
集體備課也不能只停留在“這道題要不要講”,而要問:“學生卡在哪兒?”
有老師講“酸和金屬氧化物反應不屬于復分解”,學生一臉懵。為什么?因為他們腦子里的“復分解”概念,是“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可他們不知道,金屬氧化物不是化合物嗎?它怎么就不算交換?
這時候,需要的是對比:
復分解:NaOH + HCl → NaCl + HO,離子交換。
酸 + 金屬氧化物:CuO + 2HCl → CuCl + HO,CuO是固體,沒有自由移動的離子,反應發生在固體表面,不是離子互換。
不說清楚這一點,學生只能靠“記住”來應付考試。考完就忘。
時間不夠?那就砍掉重復的。
不要每種酸都講一遍,鹽酸講透了,硫酸類比就行。
不要每個方程式都板書,挑三個典型的,讓學生自己寫,寫錯了,當場改。
不要只講題,要留三分鐘,讓學生問:“我哪里沒懂?”
哪怕只有一個學生舉手,也值得停下來。
復習課的終點,不是做完一套卷子,而是學生能自己說出:
“我知道酸為什么能除銹,因為H和氧結合了。”
“我知道濃硫酸不能直接倒進水里,因為密度大,會飛濺。”
“我知道鑒別鹽酸和硫酸,不能只用pH試紙。”
這些,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是學生自己想明白的。
別再把復習課變成“知識復讀機”。
學生不需要更多方程式,他們需要的是:
一個能問問題的膽子,
一套能拆解題目的方法,
一種相信“我能想懂”的信心。
你教的不是酸,是思維。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