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教你6招給予孩子安全感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3-12-25】
安全感的重要性
安全感是人類心理需要中的首要要素,也是人格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安全感的建立主要發生在幼年時期,尤其是一歲及以下的階段。在這個時候,孩子獲取安全感的主要來源是父母,特別是母親。因此,父母的影響對孩子的安全感至關重要,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小心呵護孩子的安全感。那么,什么樣的父母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呢?
身心傷害的來源
如果將危害歸類,可以分為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就是說,有意傷害孩子身體健康的父母以及有意傷害孩子心理健康的父母都會直接給孩子帶來傷害。此外,無法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父母也會讓孩子感到環境不穩定和難以控制,從而缺乏安全感。
身體傷害的不當行為
在身體方面,父母的不當行為可能包括打孩子、將孩子趕出家門或者鎖在外面、遺棄或者弄丟孩子導致孩子生存得不到保障、讓孩子饑餓或口渴、讓孩子吃壞東西或錯誤的藥物、給孩子穿著過熱或過少、不管孩子生病、不修理家里的設施問題如破窗戶、漏屋頂、蟲害、堵塞馬桶、停電等等,以及其他一切導致孩子的生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身體健康受到損害的行為。當然,大多數父母在這方面只是偶爾打孩子,其他問題不算太大。
心理傷害的不當行為
更多的父母在心理方面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在無法建立和維持孩子安全感的親子關系上。這包括打罵孩子、冷暴力對待孩子,讓孩子過早獨自入睡或玩耍,不辭而別、把孩子寄養、離婚卻不向孩子解釋,甚至真的說“我不要你了”;忽視孩子、在孩子表達感受時直接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挑剔孩子、羞辱孩子、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過度表揚孩子等,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勁;包辦家里的所有事務,過于追求完美,不讓孩子有機會參與,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邊吵邊提孩子的名字,讓孩子以為自己導致了父母爭吵而感到內疚。
另外,如果夫妻中有一人情緒多變,經常讓孩子感到驚嚇,甚至把孩子當作宣泄情緒的對象,或者向孩子求助,將缺乏安全感傳染給孩子,還有其他一切讓孩子的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心理健康受到損害的行為。
如何給孩子提供安全感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那么你應該怎樣彌補孩子的安全感呢?除了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外,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長時間、高質量的陪伴
特別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長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入睡前。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不與他人比較
不要拿孩子和別人進行比較,不要批評、責備、懲罰孩子,而是要欣賞、鼓勵和支持孩子。
不威脅孩子
不要使用威脅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說“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或者“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到恐懼。
鼓勵孩子獨立
要鼓勵孩子發展獨立性,接納孩子的個性。
建立恰當的規則
為孩子建立適當的規則,讓孩子明確界限,從而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良好的行為榜樣。
只有父母積極地相信自己、熱愛生活、關愛他人和信任世界,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 朱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