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4-07-13】
篇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今天我們班的家馨小朋友來上學的時候,臉上一臉委屈相,也不知道怎么了。對于班上的孩子我都特別注意,哪個孩子自己理能力強,哪個孩子對于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處理,我都特別在意,家馨是我們班里自理能力特別強的一個小女孩,我特別喜歡這個小女孩。
可是今天家馨為什么不高興呢,她奶奶送下她離開學校以后,她就哭了,我走過去問她:“家馨,我們的可愛小女生,你今天是怎么了,怎么這么委屈呢,平常的高興勁哪里去了?”家馨哭著對我說:“老師,今天早上,我爸爸和媽媽打架了,爸爸把暖瓶給摔了,而且媽媽開著車就走了,她不要我了。”我說:“家馨,爸爸和媽媽可能是有不高興的事,可是他們不是故意嚇唬家馨的,他們以后不會再這樣了。爸爸媽媽永遠會喜歡家馨的,他們不會不要家馨的,家馨聽話別哭了好嗎?放學后,爸爸會和媽媽一起來接你的”家馨聽到我這樣說,就停止不再哭了。
可是這一整天,家馨時不時地哭幾聲,她肯定是一想起來就會覺得委屈或是害怕的,這么小的孩子竟然懂得這些,可見爸爸媽媽的這一舉動給家馨造成了多在的影響,在她的心里留下了一個多么深的陰影。
以后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動手。家庭環境的好壞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是很大很深的,孩子會見樣學樣,從小就在心里形成一個叛逆心理,那樣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篇2: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把遺傳基因傳遞給后代,家庭又是孩子的最初環境。弗洛姆說:"家庭是社會的精神媒介,通過使自己適應家庭,孩子獲得了后來在社會生活中使他適應其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的性格。由于社會和時代的要求,都通過家庭在孩子心靈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絕大多數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愛撫下長大。從教育順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學校教育。如果一個家庭夫妻感情不融洽,雙方又不注意互相調適,家庭氣氛常處于緊張狀態,這樣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不和諧家庭環境給孩子帶來的叛逆性格
家庭的關系不融洽,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一、在認知能力上的不良影響。
父母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統一,尤其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上不統一,有時甚至相對立。使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各說各的理,對孩子來說,就不知如何辨別是非、好壞,難免造成孩子的認知歪曲與不和諧,就會形成許多錯誤觀念,其行為必然會偏離正常。進一步還會導致行為的紊亂,給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在情緒、情感方面的不良影響。
面對父母的不斷爭吵與相互指責,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真正情感的體驗。產生強烈的內心沖突,使他們總感到恐懼與煩惱。父母自身情緒的不愉快,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忽冷忽熱、忽嚴忽寬,也會造成孩子的情緒不穩定、無安全感。孩子喜歡提出各種問題,而父母心情不好則缺乏耐心解答,乃至態度生硬,很不耐煩,使孩子的積極探索得到的卻是一種失望的體驗,久而久之,不但會使他們的創造性受到挫傷,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甚至會變得自卑自閉,叛逆,易暴易怒,親情冷漠。有的孩子會發展成仇恨父母。
在行為習慣上的不良影響。在不和諧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由于認知不和諧,沒有建立高尚的動機,也沒有積極向上的進取情神,他們的行為往往表現得十分懶散,生活也沒有規律。有些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護和關心,在學校不能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會經常打架斗毆、違反紀律。
三、對性格發展的不良影響。
母愛是孩子性格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缺乏母愛,孩子會出現性格孤僻、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不和睦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容易形成嫉妒心、創造力差、不信任他人、情緒不穩定、人際交往能力差等特征。不僅如此,在缺乏親情中度日的孩子,成年后還會出現較多的心理、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不易與人合作,還有的在戀愛、家庭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少煩惱和痛苦。
總之家庭的和睦對青少年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把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篇3: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自身內在的動力與外界環境構成一系列的矛盾,對各種矛盾如何解決的反映表現為個人的性格。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環境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之后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
兒童性格特征分5個時期
1、信賴——不信賴(嬰兒期):此期嬰兒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賴成人及時給予滿足。如果嬰兒與親人之間沒有建立依賴關系。就可產生不安全的心理狀態,可能出現情緒問題;
2、自主感——羞愧及懷疑(幼兒期):此年齡期飲食、大小便均有一定的依賴性,故此時出現違拗性行為及語言,以及依賴性行為,二者交替出現;
3、主動——內疚(學齡前期):此期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提高,主動性加強,但當主動行動遭到失敗時可產生失望與內疚的心情;
4、勤奮——自卑(學齡前):此期小兒發現自己有某些方面突出成熟的能力,而且這些成熟,得到社會的認可。如果小兒不能發現自己勤奮的潛力,則將產生自卑;
5、身份感——身份混淆(青春期):當一個人對自己體格、智能、情緒等品質感到滿意,有明確的意志與目標,并預知這些品質能得到親人的認可時,認為已達到了個人身份的建立。青春期兒童的體格,認知能力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都在變化,如果在感情問題、伙伴關系、職業選擇、道德價值等問題處理不當,即可產生身份紊亂。
家庭環境在兒童性格形成中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俗稱“家庭是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在家庭因素中主要有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氣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
1、教養方式:
(1)父母教養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于與別人交往協作,有分析思考能力;(2)父母過于嚴厲,經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3)父母過于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驕傲;(4)父母過于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5)父母教養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6)父母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2、家庭氣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猜疑甚至關系破裂(父母離異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結構:有研究表明,來自兩代人家庭的兒童在好奇心、堅持性、伙伴威望、與人關系及對勞動態度上均優于來自三代人家庭的兒童。這主要與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等因素有關。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國獨生子女普遍的社會,如果不注重對獨生子女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教育,很容易使他們形成任性、不關心別人、自私等不良行為。如果對獨生子女進行正確教育,亦可形成如尊敬師長、關心同伴、不挑食、愛勞動等良好性格。此外,父母文化、職業、家庭經濟狀況等對孩子性格亦有一定影響。
總之,家庭環境在兒童性格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家長只要正確教養,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必然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性格,能夠健康成長。
篇4: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的厭學情緒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負面情緒,表現為消極地對待和逃離學習。
對父母、老師的學習要求采取各種形式的對抗。
孩子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許多爸爸媽媽們深受其苦。
孩子厭學是家庭教育的不良環境影響
他們除了抱怨“恨鐵不成鋼”之外,向心理醫生問的最多的就是孩子這是怎么了?
我的孩子怎么就不爭氣?近年來厭學者中高年級的學生占大部分,并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然而,根據以往的案例分析,除了少數是由于學生自身的原因之外,大部分與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有關。
家長:孩子的厭學情緒是問題出在哪?
學生甲,考入離家較遠的一所重點高中,開學兩周后,經常會感覺頭暈、頭痛、腹痛。
不能正常學習,多次身體檢查均未發現異常,奇怪的是只要媽媽把他接回家什么病都沒了。
反復多次,媽媽沒辦法,經人介紹來找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經過了解,從小就缺失父愛的媽媽與爸爸結婚后的依賴心特別強,不久后爸爸就外派工作,很少回家。
媽媽所有的情感依賴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已經是高中的大女孩了,媽媽仍然把“心肝、寶貝”掛在嘴上。
還經常說外面有多危險,要如何保護自己,孩子出去一會就會打電話催趕快回家。
久而久之,孩子每次出去玩后都會感覺深深的愧疚,逐漸與母親之間形成了互相依賴的關系。
很難分離,所以他對住校顯得嚴重不適應,而這也正是母親的心理需要。
經過一段時間心理輔導后,母親逐漸能夠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而孩子也沒以前那么容易出“毛病”了。
智擇優孟老師說,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健康的家庭關系。
一個好的家庭關系一定要有能夠容納孩子逐漸走向獨立的環境。
只有改善良好的家庭關系才能徹底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
篇5: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造成孩子心理膽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比如:
1、家長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
2,家長過分嬌寵該子,李書包辦替代,使孩子喪失鍛煉的機會。
3、家長過分嚴厲,孩子整日戰戰兢兢,等等。
這其實都不是在保護孩了,而是“害,了孩子。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擺脫膽怯的心理:
1,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體貼。
內向膽小的孩子對別人的態度特別敏感,他們在外不能充分表現自己,較少獲得關注和滿足,在家里就更需要家長的關心和愛護。
2、重視孩子的情緒反應。
膽祛的孩子多自卑,面對機會容易退縮,這樣容易導致一個消極的循環,最終導致自信心的喪失。這會使孩子更膽小、退縮,心中充滿了壓抑感、自卑感。這時,家長應注意在平時仔細觀察他情緒的變化,多交談與溝通,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并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擺脫自卑、建立自信,使孩子能夠以豁達的態度接受生活中的成功與喜悅。
學生如何克服膽怯心理.jpg
3,多給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
孩子膽小,鍛煉的機會必然少一些,而能力的發展是需要鍛煉的。在家里,最初,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表現自己,比如表演唱歌、跳舞、背詩,說說學校發生的趣事,等等。然后逐步擴大范圍,給他們同樣的表現機會,這樣逐漸鍛煉,是會有效的。
4,幫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長。使該子有可能成功地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
因為膽小內向的孩子生活空間相對較小,這使他們的精力相對集中,觀察事物仔細認真,做事悄相對有耐心,喜歡做一些深人思考,而且往往感情細膩。這樣,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氣質中這一積極的方面,幫助且鼓勵他根據自己的喜好學習一技之長,例如:書法、下棋、演奏,等等。一有機會,就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特長,達到鍛煉膽量的目的。
5,以尊重孩子的個性為前提。
每一種個性都有它的優點與不足,,家長可以誘導孩子,但一定是以尊重孩子個性為前提。任何的埋怨,強行扭轉都有可能適得其反,使孩子無所適從,甚至會更自卑,完全失去自信,這無疑把孩子推進了一個深淵。
篇6: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榜樣,他們的行為和互動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和社交技能。相反,父母的不當行為,如在孩子面前爭吵,可能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本文將探討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并提供一些建議,幫助父母們在家庭中建立積極的環境。
不久前,我讀到了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一位5歲的小男孩,站在狂風呼嘯的陽臺上,他的老師擔心孩子會著涼,勸他回教室。然而,孩子的回答讓老師大吃一驚:“我想跳樓。”孩子的這句話揭示了他內心的痛苦和絕望,而這可能與他的家庭環境有關。
這個新聞讓我想起了知乎上曾經熱議的一個話題:父母吵架時,你怎么辦?網友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這些經歷讓人心碎。有的網友說,他們曾經在父母爭吵時拿起菜刀威脅,有的則表示自己曾試圖報警或者跳樓自殺。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在面對家庭沖突時感到無助和恐懼的表現。
在一個溫暖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成長為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樣的孩子往往更有可能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并在自己的家庭中創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相反,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經常目睹爭吵和沖突,他們可能會感到不安和恐懼,這種情緒可能會影響他們日后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并在家庭中建立積極的環境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1. 尊重和傾聽:父母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學會傾聽對方的觀點和感受。當有分歧時,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而是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和地點進行溝通。
2.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父母之間的問題無法解決,可以考慮尋求婚姻咨詢師或家庭治療師的幫助。他們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幫助父母改善關系。
3. 保持冷靜:當沖突發生時,父母應該盡量保持冷靜,避免情緒失控。可以采取短暫的離開或者深呼吸等方法來緩解緊張情緒。
4. 尋求妥協:在沖突中,父母應該學會尋找妥協的空間,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這樣可以避免爭吵升級,同時也為孩子樹立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榜樣。
5. 關注孩子的感受:父母應該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并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如果孩子已經受到了影響,父母應該及時與孩子溝通,安撫他們的情緒,并解釋爭吵的原因。
6. 建立家庭規則:制定一些家庭規則,如“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爭吵”,可以幫助父母們自我約束,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期望和標準。
7. 尋求支持:父母可以與其他家庭建立聯系,尋求支持和交流經驗。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同時也可以從其他父母那里學到有效的育兒技巧。
教育孩子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父母們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也應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通過自我提升來為孩子樹立榜樣。
我想強調的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通過建立一個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空間,讓他們在愛和理解中茁壯成長。記住,父母的行為不僅影響著孩子的現在,也影響著他們的未來。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