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精品一区中文字幕,a级毛片在线播放,男女污污污午夜网站免费,青柠影视在线播放,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柠檬福利视频色导航,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久

易教網-北京家教
當前城市:北京 [切換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網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載
易教播報

歡迎您光臨易教網,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易教網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關注!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打造北京地區請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專業平臺,敬請致電:010-64436939

當前位置:家教網首頁 > 家庭教育 > 數學課上,孩子走神的真正原因不是講得不夠,而是沒聽懂

數學課上,孩子走神的真正原因不是講得不夠,而是沒聽懂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4
數學課上,孩子走神的真正原因不是講得不夠,而是沒聽懂

我見過太多孩子,坐在教室里,眼睛盯著黑板,手里的筆沒停過,筆記本寫得密密麻麻,可一到做題,還是不會。不是他們不認真,是他們沒真正“聽進去”。為什么?因為老師講得太快,概念沒掰開,例子沒貼近生活,學生跟不上,只能硬記。

數學不是靠背公式學會的。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如果不知道“3×4”到底代表什么,只是記住了“等于12”,那他遇到“每盒有4個蘋果,買3盒”這種題,還是會懵。他不是笨,是沒建立起數與生活的連接。

好的數學課,不是老師一個人講得天花亂墜,而是讓學生能動手、能說、能問。

我聽過一節五年級的課,老師講分數加減。她沒直接寫公式,而是拿了一張A4紙,撕成四份,問學生:“如果我吃掉兩份,你吃掉一份,我們一共吃了多少?”學生七嘴八舌,有人說是“三份”,有人說是“三分之一”。老師不急著糾正,而是讓他們用彩筆在紙上涂色,再把紙片拼起來。

最后,一個孩子指著涂色的部分說:“哦,原來是四分之三!蹦且豢蹋皇抢蠋熃痰,是孩子自己“看見”的。

這比背“同分母分數相加,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有效得多。

課堂上,老師手里有教具,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讓抽象的東西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個圓片,能當披薩,也能當鐘面;一根繩子,能比長度,也能當數軸。這些不是花架子,是思維的拐杖。孩子不是天生就懂“變量”“比例”“面積”,他們需要實物做橋梁。

但現實中,很多課堂還停留在“講—記—練”三板斧。老師講完,學生抄筆記,然后做題。題目一變,就懵了。為什么?因為學生沒參與思考的過程,只是被動接收信息。一節課40分鐘,真正能跟著老師思路走的,可能不到一半。其他人,要么走神,要么假裝聽懂。

不是學生不想聽,是聽不懂。

我們總說要“啟發式教學”,可真正落實的不多。老師問:“誰能說說這道題怎么想?”底下一片沉默。不是學生沒想法,是他們怕說錯。老師沒給試錯的空間,也沒給表達的耐心。一句“再想想”,就結束了。孩子心里想:“算了,還是等老師說答案吧。”

真正的課堂,應該允許沉默,允許錯誤,允許反復。

我見過一位老師,學生算錯了,她不說“錯了”,而是問:“你是怎么算的?”學生說:“我把15減去7,得8,再加3,得11!崩蠋燑c點頭:“哦,你先減后加,思路很清晰。但題目是15減去(7加3),括號的意思是先算里面。我們試試看,7加3等于多少?”學生一算,10,再用15減,得5。

他愣了一下,說:“啊,原來是這樣!睕]有批評,沒有尷尬,只有理解。

這才是學習該有的樣子。

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很重要。不是小組討論走形式,而是真有任務、真有分工。比如,四個人一組,每人負責一個步驟:畫圖、列式、計算、檢查。誰錯了,其他人能指出來,不是老師一個人在糾錯。孩子教孩子,有時候比老師講更管用。因為語言更貼近,思維更相似。

但問題也確實存在。

有些課,環節堆砌,活動很多,但沒重點。前五分鐘玩卡片,中間十分鐘做游戲,最后十分鐘講題,學生興奮了,可知識點沒扎牢。熱鬧是熱鬧,但沒留下東西。

還有些老師,同一個方法用到底:全班齊答、集體朗讀、統一練習。不會看學生的眼神,不會調整節奏。有人早就會了,還在重復;有人剛入門,就被甩在后面。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真正的教學,是看懂每個孩子的節奏。

一節課,不是要講完多少內容,而是要讓至少一半的學生,能獨立完成一道新題。不是靠模仿,是靠理解。

家長能做什么?別只盯著分數。問問孩子:“今天數學課,你最不明白的是什么?”“老師有沒有用東西幫你理解?”“你有沒有和同學討論過?”

別急著報班、買題、刷題。先看孩子是不是真的聽懂了。

數學不是靠刷題練出來的,是靠一次次“啊哈”時刻積累起來的。一個孩子,如果能在課堂上,自己發現“原來乘法是加法的快捷方式”,那他以后遇到“6×8”,不會死記48,而是會想:“6個8,就是8+8+8+8+8+8,我可以用5×8=40,再加一個8,就是48!边@才是能力。

老師不是知識的搬運工,是思維的引路人。

教具不是裝飾,是思考的工具;討論不是形式,是理解的路徑;錯誤不是失敗,是學習的信號。

課堂的溫度,決定了學習的深度。

別再問“為什么孩子數學總考不好”,先看看,他有沒有在課堂上,真正“活”過一次。

延伸閱讀
搜索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