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最常見的無效的方式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4-06-05】
如何應對孩子的困擾行為:超越命令與控制
在家庭中,當孩子表現出困擾行為時,父母往往急于解決問題,而忽略了溝通的方式和孩子的感受。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和策略來處理孩子的困擾行為,同時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同理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常見的應對方式及其后果
當孩子對父母造成困擾時,父母通常會采取以下幾種應對方式:
1. 命令、指揮:“你去找別的東西玩。” “把這里收拾干凈。” “不準大聲尖叫。”
這種直接的命令雖然可能暫時解決問題,但長期來看,它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抗拒心理,甚至可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他們的需求和感受。
2. 警告、恐嚇、威脅:“如果你再來搗蛋,我就要打你的小屁股了。” “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掃到垃圾桶。” “你如果成績再這么差,玩游戲時間就別想了。”
這些恐嚇和威脅雖然能迅速引起孩子的注意,但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或憤怒,從而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3. 忠告、訓誡:“妹妹小,不懂事,別和她吵架。” “請別吵我,我快被你們吵死了。” “東西用之前,請先征得別人的同意。”
這種說教式的忠告雖然旨在教育孩子,但可能讓孩子感到被指責,從而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4. 提供建議、解決辦法:“你為什么不去看故事書呢﹖” “我想,你去畫圖好了。” “小孩子,是不是應該誠實啊﹖”
雖然這是較為積極的方式,但仍然可能讓孩子感到被支配,缺乏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
這些應對方式可能會導致以下后果:
- 孩子抗拒父母。
- 孩子感到被低估或被當作傻瓜。
- 孩子覺得父母不顧及他們的需求。
- 孩子感到有罪惡感。
-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 孩子可能變得防御性,甚至產生攻擊性。

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的策略
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孩子的困擾行為,同時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同理心,父母可以嘗試以下策略:
1.傾聽和理解:
- 當孩子表現出困擾行為時,父母應該首先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急于給出解決方案。
- 通過開放式問題(如“你為什么這么做?” “你希望達到什么效果?”)來引導孩子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觀點。
2.共同解決問題:
- 鼓勵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例如通過提問“你覺得我們可以怎樣解決這個問題?”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
- 一起制定規則和后果,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尊重,從而更有動力去遵守。
3.情感教育:
- 教導孩子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也學會識別他人的情感。
- 通過書籍、電影或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討論和模擬如何體諒他人。
4.正面強化和獎勵:
- 當孩子表現出積極的行為或承擔了責任時,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
- 使用代幣制或積分系統來激勵孩子參與家務或其他責任活動。
5.保持一致性和公正性:
- 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困擾行為時,應保持一致的規則和后果,以避免混淆和不滿。
- 對待所有孩子都要公正,避免偏袒或歧視。
通過這些策略,父母可以在處理孩子困擾行為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同理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解決當前的問題,還能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