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數學特色小學:當數學成為孩子眼中的“探險游戲”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18】
最近總有家長問我:“高新區那所數學特色小學,是不是天天刷題?孩子受得了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有同樣的疑慮。畢竟“數學特色”這四個字聽起來就有點“高壓”,仿佛走進校門就得一頭扎進公式和試卷堆里。
但當我真正走進這所學校,和老師聊、和家長談、甚至翻了翻孩子們的作業本后,我的想法徹底變了——這里的孩子,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玩數學”。
先說個印象最深的事。二年級的小朋友學“長度單位”,老師沒在教室里講米、分米、厘米,而是直接帶著全班沖到了操場上。每人手里一把卷尺,任務是:量出跑道一圈到底有多長。有的孩子趴在地上一節一節地量,有的用腳步估算再換算,最后全班匯總數據,討論為什么每個人的測量結果略有不同。
這不是在做題,這是在做“小科學家”。
再比如四年級的“統計”課,老師布置的任務是:調查校門口三家奶茶店的工作日下午銷量。孩子們分組行動,有人負責蹲點記錄,有人設計調查表格,回來后用Excel整理數據,畫出柱狀圖和折線圖。有家長笑著說:“我家孩子現在路過奶茶店都忍不住數人頭,說是‘在收集數據’。
”這種教學方式,把數學從課本里“放”了出來,讓它活在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
你可能會問:這樣上課,基礎能打牢嗎?其實,正是這種“動手+動腦”的模式,反而讓知識點記得更牢。有個孩子用樂高搭了一個正方體模型,作業本上寫著:“我數了,正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不是老師告訴我的,是我一塊一塊拼出來發現的!蹦憧,知識不再是背下來的,而是“長”出來的。
這所學校最讓我意外的一點是:數學課時,其實比語文還少。我看了課表,每周語文多出兩節。那“數學特色”體現在哪兒?答案是——融合。他們不把數學當成一門孤立的學科,而是讓它和其他科目“串門”。
舉個例子,五年級有一次跨學科項目,主題是《假如我是圓周率》。數學老師先講π的來歷,從古希臘到中國古代的割圓術,講得生動有趣;語文老師接著引導學生寫一篇“第一人稱”的作文,讓學生以π的口吻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美術課上,孩子們用無限不循環的小數創作抽象畫,有人把π的小數位變成彩色波浪,有人設計出“π主題T恤”。一個知識點,串聯起三門課,孩子不僅記住了π≈3.14159,更理解了它背后的文化意義。
體育課也沒落下。跳大繩時,老師要求每組記錄跳了多少次,然后計算平均數和中位數;折返跑訓練中,學生要記錄自己每趟的時間,畫出速度變化曲線。有次我路過操場,聽見體育老師說:“注意你的加速度!別只顧著跑,想想怎么優化路線!薄@已經不是單純的體能訓練了,這是在培養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
說到老師,我原以為數學特色學校的老師可能都是一板一眼的“學術派”,結果完全相反。去年區里教師技能大賽,這所學校的數學教研組包攬了前三名。但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們的“隱藏技能”:有個男老師周末帶航模社團,用飛行軌跡講角度和速度;
一位女老師是烘焙達人,她教孩子做蛋糕時,會讓他們自己計算材料配比,比如“如果配方是6人份,現在要做給24個人吃,所有原料要乘以幾?”;還有個95后老師是B站的數學魔術up主,視頻里用撲克牌表演“猜數字”魔術,背后其實是二進制原理。有家長調侃:“這哪是小學老師,簡直是斜杠青年孵化基地。”
更打動我的是他們的作業批改方式。不是冷冰冰的“√”和“×”,而是一句句帶表情包的對話。有個孩子把“3.5×4”算成“12”,老師在旁邊畫了個流淚貓貓頭,寫:“小馬虎又上線啦,再檢查下第三步?”還有個學生解方程漏了移項變號,老師畫了個戴眼鏡的狐貍,說:“這一步像不像偷偷藏了符號?快找出來!
”這種批改,不是在糾錯,而是在和孩子“聊天”。難怪有學生說:“我最喜歡發作業本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老師又寫了啥有趣的話!
這所學校還有一個特別的設計——“闖關升級制”。他們把每個單元的知識點拆成三個難度:青銅、白銀、黃金。比如“解方程”這一章,青銅關卡是簡單的加減法方程,白銀是帶括號的,黃金則是應用題。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選擇從哪一關開始。
有個四年級的男孩跟我說:“上次考試我沒及格,特別難過。但老師沒批評我,而是讓我從青銅題開始重新闖關。我一道一道做,每過一關就在表格上貼一顆星,F在我已經沖到白銀了,等下周就能挑戰黃金!”這種設計,讓學習變成了一場“打怪升級”的游戲。
成績暫時落后的孩子也能找到成就感,而學得快的孩子也不會覺得“吃不飽”。
課后服務也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托管寫作業”。他們有個“數學游戲角”,每天放學后人滿為患。里面有24點撲克牌挑戰賽,有數獨迷宮,還有用編程機器人完成指定路線的比賽。有個家長告訴我:“我家孩子以前最討厭算加減法,為了能參加機器人比賽,現在主動要求練三位數加減,說‘不練好算不準,機器人就走偏了’。
”你看,當學習和興趣掛鉤,孩子自然愿意投入。
很多人以為數學特色學校會犧牲其他活動,其實恰恰相反。他們一年四季都有“數學主題節”。春天是“數學嘉年華”,跳蚤市場被改造成“經濟學實踐課”——每個攤位要定價、找零、計算利潤,甚至還要考慮“最優攤位布局”;
秋天是“圖形藝術節”,學生用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設計班服,還有人用對稱圖形剪出窗花,掛在教學樓走廊里,整個校園像一場幾何展覽。
最熱鬧的是每年12月的“π日”。這一天,學校不搞背圓周率比賽,而是辦“數學美食集市”。所有商品價格必須帶小數,比如“π元三明治”(3.14元)、“半徑餅干”(2.5元),付款時不能用手機掃碼,必須心算找零。
去年有個五年級的孩子,用20塊錢換了五樣東西,最后還倒賺了3塊2,因為他巧妙利用了“湊整”和“反向計算”,成了全校的“速算小英雄”。校長笑著說:“我們不要求孩子背到小數點后一百位,但我們希望他們知道,數學能讓生活變得更聰明!
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擔心這種學校會不會太“卷”,但走了一圈下來,發現這里的氛圍出奇地輕松。孩子們臉上沒有疲憊,反而充滿好奇和興奮。他們在樹葉上找黃金比例,在奶茶店門口數人流,在跳繩時算平均值——數學不再是試卷上的符號,而是他們觀察世界的一副“眼鏡”。
有次開放日,我看到一個小姑娘舉著一片銀杏葉跑向老師:“老師!我量了這片葉子的周長是38厘米,如果它是個圓形,直徑大約是12.1厘米,那它的面積是不是就接近114平方厘米?這算不算黃金比例?”老師蹲下來,笑著問:“你覺得呢?我們可以一起算算看。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這所學校墻上那句話的含義:“數學不是跑道,而是看風景的眼睛。”
是啊,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嗎?當一個孩子開始主動用數學去解釋一片葉子的形狀、一個奶茶店的生意、一場跳繩比賽的成績時,他已經不再是為了考試而學數學了。他在用數學理解生活,也在用生活理解數學。
這所學校的特別之處,不在于它教了多少難題,而在于它讓孩子相信:數學不是用來“熬”的,而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怕”的,而是用來“發現”的。它沒有把數學變成一座高墻,而是打開了一扇門,讓孩子自己走進去,看見里面藏著的光。
如果你也在為孩子選學校,不妨問問自己:你希望他將來面對數學時,是皺著眉頭說“我不會”,還是眨著眼睛說“我試試”?前者只需要刷題,后者卻需要被點燃。而在這所學校,我看到了那種“點燃”的火光。
它不在成績單上,而在一個孩子舉著樹葉問“這是黃金比例嗎?”的眼神里;
它不在考試排名里,而在一場用π定價的美食集市的笑聲中;
它不在厚厚的練習冊里,而在一個樂高正方體拼出的12條棱上。
數學,本該如此生動。
 搜索教員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微信版
微信版
 -北京家教  京ICP備10209629號-19
-北京家教  京ICP備10209629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