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背后的學習智慧:如何讓古詩成為孩子成長的橋梁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09】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詠鵝》,幾乎是中國孩子最早接觸的古詩之一。它簡單、明快、朗朗上口,像一首童謠,卻蘊含著中國古典詩歌最核心的審美基因——意境。我們常常以為,教孩子背詩,只是為了“積累文化”或“應付考試”。
但如果我們愿意多走一步,就會發現,這首短短十八個字的小詩,其實是一把鑰匙,能打開孩子感知世界、表達自我、發展思維的大門。
這篇文章不打算重復常見的教學步驟,也不提供“速記口訣”或“考試技巧”。我想和你一起,從一個更深層的角度,重新認識《詠鵝》——它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種教育方式的縮影,一種適合低齡兒童的認知路徑,一種融合感知、表達與創造的學習模型。
一、畫面不是裝飾,而是理解的起點
很多老師在教《詠鵝》時,會配上一幅“白鵝戲水”的圖畫。這看似尋常,實則暗藏玄機。我們常以為圖是給詩“配”的,是為了讓課堂更生動。但事實上,對于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圖才是理解詩的入口。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抽象思維尚未成熟。他們不是靠邏輯推理來理解世界,而是靠感官體驗。當他們看到一只潔白的鵝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輕輕劃動,水波一圈圈蕩開——這個畫面本身就構成了“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全部意義。
如果直接讓孩子讀這句詩,他們可能只記住字形和發音,但無法真正“看見”詩中的景象。而一旦有了畫面,文字就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與視覺經驗建立了聯系。這種聯系,正是深度理解的開始。
更進一步,當老師配上音樂,用柔和的語調朗誦詩句,孩子的聽覺也被調動起來。“曲項向天歌”不再只是脖子彎一彎的動作,而是一聲清亮的鳴叫,在腦海中響起。視覺、聽覺、語言三者交織,孩子就進入了詩的“場域”——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意境”。
這種教學方式,本質上是在順應兒童的認知規律。他們不是先理解再感受,而是先感受再理解。我們不需要急著解釋“曲項”是什么意思,也不必強調“撥清波”用了什么修辭。孩子在畫面中已經“懂”了。這種“懂”,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感性的共鳴——而這,恰恰是詩歌最本真的接受方式。
二、畫畫不是娛樂,而是思維的外化
在許多《詠鵝》的教學設計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畫一畫你心中的白鵝”。這常被看作是課堂的“調節劑”,用來活躍氣氛。但如果我們深入觀察,就會發現,畫畫其實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活動。
當孩子拿起筆,準備畫一只鵝時,他必須回答一系列問題:
- 鵝的脖子是彎的還是直的?
- 它的羽毛有多白?
- 水是什么顏色的?波紋怎么畫?
- 鵝是在游動,還是站著?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要求孩子對詩句進行解碼與重構。他不能照抄課本上的插圖,而必須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轉化為圖像。這個過程,就是皮亞杰所說的“同化與順應”——孩子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去理解新信息,并在理解中調整自己的結構。
更重要的是,畫畫是一種非語言表達。有些孩子不擅長說話,也不喜歡朗讀,但他們可以通過線條、色彩和構圖,表達自己對詩的感受。一個孩子可能把水畫成深藍色,因為他覺得湖水很深;另一個孩子可能讓鵝的嘴巴張得特別大,因為他想象那叫聲特別響亮。這些細節,都是孩子個性化理解的體現。
當孩子畫完后,再讓他“介紹自己的畫”,這就進入了語言表達的階段。他需要組織語言,描述自己的創作思路。比如:“我畫的鵝在回頭看,因為它聽到小朋友在叫它。” 這句話里,不僅有詩意的延伸,還有敘事的萌芽。
這個過程,完成了從“輸入”(聽詩、看圖)到“加工”(理解、想象)再到“輸出”(畫畫、說話)的完整學習閉環。它不是單一技能的訓練,而是多維能力的協同發展。
三、表達方式的選擇,是對個體差異的尊重
在教學設計中,最后一個環節是“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白鵝的喜愛”。有的孩子選擇朗誦,有的選擇跳舞模仿鵝的動作,有的干脆編個小故事講出來。這個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承認并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傳統課堂常常追求“統一輸出”——全班齊讀、背誦、默寫。這種方式效率高,但容易忽略個體。而《詠鵝》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出口多元”的空間。孩子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理解。
這背后,是一種深刻的教育理念:理解是多元的,表達也應是多元的。一個內向的孩子可能不擅長在眾人面前朗誦,但他可以通過繪畫展現細膩的觀察;一個好動的孩子可能坐不住,但他可以用肢體動作表現“曲項向天歌”的姿態。
當孩子發現“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被看見”,他的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這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為了表達自我。這種內在驅動力,遠比外部獎勵更持久、更深刻。
同時,這種跨學科的表達方式,打破了“語文課只是讀寫”的刻板印象。它融合了音樂、美術、戲劇等元素,讓孩子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這種“綜合性學習”,正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方向。
四、從《詠鵝》看低齡段古詩教學的本質
我們不妨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么要在小學一年級就教《詠鵝》?它既沒有深刻的思想,也沒有復雜的技巧,甚至作者駱賓王寫這首詩時也才七歲。它憑什么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兒童的啟蒙詩?
答案或許在于:它是一首“可進入”的詩。
所謂“可進入”,是指孩子能夠用自己的經驗去貼近它、感受它、參與它。詩中的鵝,是孩子在生活中可能見過的;動作是具體的(曲項、撥水);顏色是鮮明的(白毛、綠水、紅掌);聲音是可模仿的(鵝鵝鵝)。它不抽象,不遙遠,不晦澀。
相比之下,許多古詩雖然文學價值更高,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不可進入”的。比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孩子不知道“幽篁”是什么,“長嘯”又是什么聲音;再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城市里的孩子可能連菊花都沒見過幾回。
《詠鵝》的成功,正因為它降低了審美的門檻。它不強迫孩子“理解深刻”,而是邀請他們“一起玩耍”。在玩的過程中,審美體驗自然發生。
這提醒我們:低齡段的古詩教學,首要目標不是“掌握知識”,而是“建立連接”。讓孩子覺得古詩不是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可以觸摸、可以演繹、可以再創造的生活片段。
五、家長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看到這里可能會想:我能不能在家也這樣教孩子讀詩?
當然可以。而且不需要復雜的準備。
你可以這樣做:
1. 先讀詩,再找圖。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看標準插圖,而是讓他閉上眼睛,聽你讀詩,然后問:“你腦子里出現了什么畫面?” 記錄下他的描述,再一起找或畫出這個畫面。
2. 鼓勵“改寫”。問孩子:“如果這只鵝會說話,它會說什么?” 或者“如果它是只彩色的鵝,會是什么顏色?” 允許他對詩進行“再創作”。
3. 用身體演詩。和孩子一起模仿鵝的動作:彎脖子、劃水、叫兩聲。你會發現,身體記憶比死記硬背牢固得多。
4. 關聯生活。帶孩子去公園看真實的鵝,觀察它的羽毛、動作、叫聲,再回頭讀詩,那種“原來詩里寫的就是它”的驚喜,會讓孩子對詩歌產生親切感。
這些方法,不依賴教輔材料,也不需要專業訓練。它們的核心,是把詩變成一種親子互動的游戲,而不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
讓古詩活在孩子的世界里
《詠鵝》這首詩,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好的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
它不急于灌輸,而是耐心等待理解的發生;
它不強求統一,而是鼓勵多樣表達;
它不割裂學科,而是讓學習自然融合;
它不把孩子當作容器,而是視為有感知、有想象、有創造力的個體。
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教一首詩,我們教的就不僅僅是“詠鵝”,而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表達自我的能力,一種與美共處的素養。
古詩不該是背誦的負擔,而應是點亮童年的光。從《詠鵝》開始,讓孩子在詩中看見鵝,也看見自己。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