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學習,從一本新書開始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31】
開學第一天,我抱著一摞新書走進教室。38本,每本都帶著油墨味,封面嶄新,邊角整齊。語文課本排在最上面,翻開第一頁,《春》的字跡清清楚楚。我知道,這不只是課本,這是三年里每天都要面對的伙伴。
小學時,語文是背課文、抄生字、寫看圖寫話。老師說,多讀多背,考試就能拿高分。可到了初中,試卷上的題目變了。閱讀理解不再問“這段話表達了什么感情”,而是讓你分析作者為什么用“顫抖的手”而不是“發抖的手”。作文也不再是“我的媽媽很愛我”,而是要求你寫一個“改變你對某件事看法的瞬間”。
我一開始很慌。背了那么多古詩,考試時卻寫不出完整的賞析;讀了一篇散文,腦子里空空如也,不知道從哪下筆。同桌說:“你是不是沒找到門道?”我點點頭,沒說話。
后來我試了三個方法,慢慢有了起色。
第一個,是“讀出聲來”。不是為了背,是為了聽。每天早上起床后,我挑一篇課文,站在陽臺,輕聲念。讀《背影》時,讀到“我買幾個橘子去”,聲音卡了一下,心里突然一酸。原來,文字是有溫度的。不是老師說“這里感人”,而是我自己聽見了那種沉默的沉重。
讀《天凈沙·秋思》,讀到“斷腸人在天涯”,我停了三秒,沒繼續。那三個字,像一根細線,輕輕拉住了我的心。
第二個,是“問自己三個為什么”。做閱讀題,我不再急著找標準答案。看到一句“他低著頭,不說話”,我會問:為什么是“低著頭”而不是“看著別處”?為什么“不說話”而不是“沉默”?為什么作者不寫“他哭了”?這三個問題,讓我從“看懂了”變成“看深了”。
我不再依賴參考書,而是慢慢學會,用眼睛去觀察文字背后的縫隙。
第三個,是寫“不為考試的日記”。每周三晚上,我不寫作文,只寫一段話。可以是今天食堂的辣椒炒肉太咸,可以是數學老師今天穿了雙舊球鞋,也可以是媽媽今天沒催我寫作業,只是輕輕放了杯溫水。這些文字,沒人看,也不評分。可它們讓我重新認識了“表達”是什么。不是為了得高分,而是為了記住——我活過,我感受過。
期中考試前,我整理了三本筆記。一本是“好句摘抄”,抄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課本里老師沒講、但讓我心頭一顫的句子;一本是“錯題歸因”,每道錯題旁邊,我寫的是“我錯在哪兒”,而不是“正確答案是什么”;
還有一本,是“生活里的語文”,記錄了我聽奶奶講老故事時用的詞,看廣告牌上寫錯的字,甚至小區門口小販喊“新鮮蘋果,五塊三斤”時的節奏。
語文不是靠刷題練出來的。它藏在你讀過的每一句詩里,藏在你和父母吵架后寫下的那句“其實我知道你是為我好”,藏在你看見落葉飄進垃圾桶時,心里冒出來的那句“它不是被丟棄,是完成了墜落的使命”。
我見過一個同學,每天中午趴在桌上讀《平凡的世界》。別人問她:“這和考試有關系嗎?”她笑笑:“有。它讓我知道,人活著,不只是為了分數。”
初三那年,我寫了一篇作文,題目是《那本被翻舊的語文書》。我沒有寫“我努力學習”“我堅持不懈”,我寫的是:書頁卷了邊,鉛筆在“大堰河”三個字上畫了圈,頁腳貼了三張便利貼,一張寫著“像不像我外婆?”一張寫著“這句話我懂了”,最后一張,什么都沒寫,只有一個小太陽。
老師在作文本上批了四個字:“真實動人。”
那不是滿分,但我知道,我找到了語文的路。
現在回頭看,初中三年,語文沒教我怎么拿高分,它教我怎么聽懂沉默,怎么理解疼痛,怎么在千篇一律的世界里,認出屬于自己的那一句詩。
你不需要背下所有古詩,但你得記得,哪一句讓你在某個清晨,突然停下腳步。
你不需要會寫八百字的議論文,但你得學會,怎么把一句“我餓了”,寫成“胃里空得像被風掃過的街道”。
語文不是工具,是鏡子。照見你,也照見世界。
你讀的每一個字,都在悄悄重塑你的眼睛。
別急著趕路。先停下來,聽一聽,文字在說什么。
它說:你不是在學語文,你是在學習怎么當一個人。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