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的真心話:從家長會看教育的溫度與責任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30】
今天,我坐在教室后排,燈光柔和,孩子們的座位空著,桌上整齊地擺放著語文書、練習本和一支支削好的鉛筆。講臺上,馬老師正拿著一份學生評價表,逐一向我們講述每個孩子這半個學期以來的變化。我低頭看了看手里的記錄本,原本只是打算簡單記下幾條重點,可寫著寫著,紙頁竟不知不覺被寫滿了。
不是因為老師講得多,而是因為——每一句話,都像落在心上的雨點,清晰、真實,帶著溫度。
作為一名普通家長,我參加過不少家長會。有的流于形式,像是完成任務;有的則信息密集,像一場數據匯報。但這一次,我感受到的是一種久違的“看見”——老師不僅看見了孩子的分數,更看見了那個坐在教室第三排、有時走神、有時舉手、在作業本上偷偷畫小花的孩子。
這種“看見”,不是統計報表里的平均分,也不是排名表上的位置,而是一種帶著耐心與理解的凝視。
司佳一這次考試成績不錯,作為家長,我當然高興。但讓我更在意的,不是分數本身,而是這個分數背后的軌跡。馬老師在會上沒有只說“誰考得好”,而是花了近二十分鐘,分析每個孩子在課堂參與、作業完成、小組合作、書寫規范等方面的具體表現。
她提到某個孩子最近在數學應用題上總是跳步,另一個孩子雖然答題正確,但從不主動發言,還有一個孩子寫字越來越工整,進步明顯。這些細節,若不是真正花時間觀察、記錄、思考,根本不可能說得出來。
更讓我觸動的是那份學生評價表。它不是一張簡單的打分表,而是一套結構清晰的日常行為記錄系統。上面列著“按時交作業”“書寫整潔”“課堂專注”“主動提問”“幫助同學”等多個維度,每周由老師打分,學生自己也參與自評,家長可以簽字反饋。
一周下來,分數的變化形成一條小小的曲線,不只反映學習狀態,更折射出習慣的養成過程。
我曾以為,小學階段的教育重點就是識字、算數、背課文。但現在我意識到,真正的教育,是從這些細碎的行為中,一點點塑造孩子的認知方式和人格底色。一個孩子能堅持每天認真寫作業,不只是為了得高分,而是在練習自律;一個孩子敢于在課堂上提出疑問,不只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在建立思維的勇氣;
一個孩子愿意幫助同桌整理書包,不只是出于善意,而是在學習合作與共情。
這份評價表的背后,是老師巨大的時間投入。試想一下,一個班四十個孩子,每人每周在五六個維度上打分、寫評語、核對數據,還要與學生溝通、與家長互動——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教學”的范疇,而是一種近乎陪伴式的教育實踐。
我們常聽說“因材施教”,可真正的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靠這樣日復一日的觀察與記錄堆砌出來的。
樊老師從一年級就帶這個班,到現在四年級,整整四年。司佳一回家常說:“樊老師比媽媽還了解我。”起初我以為是孩子夸張,但現在我信了。一個老師能連續四年陪伴一群孩子成長,她看到的不只是成績的起伏,更是情緒的變化、性格的成型、興趣的萌芽。
她記得誰曾經因為拼音寫錯被同學笑過,誰在運動會上摔倒后堅持跑完最后一圈,誰在作文里悄悄寫下了對父母加班的委屈。這些記憶,構成了教育中最柔軟也最堅實的部分。
家長會上,樊老師提到幾個孩子最近作業完成質量下降,語氣里沒有責備,只有擔憂。她說:“我不是著急他們這次考了多少分,而是擔心他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這句話讓我心頭一緊。我們做家長的,常常盯著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忽略了孩子背后的情緒和壓力。而老師,卻在第一時間察覺到了那種微妙的變化。
這讓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過去,我總以為輔導作業就是“陪讀”——坐在旁邊看著孩子寫,錯了就指出來,慢了就催促。但這樣的“陪伴”,其實是一種監督,而不是支持。真正的支持,是理解孩子為什么寫得慢,是不是題目太難?是不是昨天沒睡好?是不是對某個知識點一直沒搞懂?
就像馬老師做的那樣,先觀察,再溝通,最后才談方法。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從來不是割裂的兩條線。它們應該像兩條并行的軌道,共同支撐起孩子成長的列車。可現實中,很多家庭和學校之間,卻像隔著一層毛玻璃——看得見彼此,卻看不清細節。家長只知道“老師布置了作業”,老師只知道“家長沒簽字”。
而這次家長會,讓我看到了一種可能:通過細致的記錄和真誠的交流,家校之間可以建立起一種真實的連接。
我開始嘗試在家里也建立一個簡單的“家庭觀察表”。不是為了打分,而是為了記錄。比如,這周司佳一主動整理了書包,值得肯定;有兩天寫作業時情緒煩躁,可能需要調整時間安排;他最近對科學課特別感興趣,經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為什么螞蟻不會迷路”。我把這些都記下來,周末和他一起回顧。
他發現自己的行為被認真對待,反而更愿意表達和改進。
教育的本質,不是塑造一個“完美孩子”,而是幫助一個“真實的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我們總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守規矩,但更應該允許他們有困惑、有拖延、有情緒。關鍵在于,當這些“不完美”出現時,我們是選擇批評,還是選擇理解?是選擇比較,還是選擇陪伴?
焦老師在會上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要做的,不是催他跑,而是陪他走。”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在這個普遍焦慮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被“別人家的孩子”牽著走。一年級剛入學,就聽說誰在學奧數;三年級還沒過,就開始打聽小升初的“點招”信息。
于是,課外班越來越多,作業越來越難,孩子的笑容卻越來越少。
可教育的初衷,難道不是讓孩子變得更快樂、更有能力面對世界嗎?如果過程已經讓人疲憊不堪,結果再好,又有什么意義?
我開始有意識地放慢節奏。不再每天追問“作業寫完了嗎”,而是問“今天在學校有什么開心的事”;不再只關注錯題本上的紅叉,而是看看他寫的一篇小作文里有沒有有趣的句子;不再把他和別人比,而是和他自己比——比起上周,有沒有更專注了一點?比起昨天,有沒有多問了一個問題?
這種改變,不是放任,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參與。它要求家長不只是“管理者”,更是“觀察者”和“對話者”。就像老師用評價表記錄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可以用傾聽和記錄,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同行者。
當然,我也清楚,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像馬老師、樊老師這樣細致入微,也不是所有家長都有時間和精力去深度參與。教育的現實是復雜的,資源不均、壓力巨大、評價單一,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但正因為如此,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堅持用心的老師,才更值得尊敬;那些愿意慢下來、認真陪伴的家長,才更值得鼓勵。
家長會結束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風微涼,路燈把影子拉得很長。司佳一在我旁邊蹦跳著,嘴里哼著剛學的英語歌。我忽然覺得,教育也許就是這樣:不在宏大的理論中,不在炫目的成績里,而在一次家長會的真誠分享中,在一張手寫的評價表上,在孩子哼歌時揚起的嘴角里。
我們不需要培養“天才”,我們只需要守護一個孩子自然成長的權利。讓他有時間發呆,有空間犯錯,有機會嘗試,有勇氣說“我不懂”。而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在那里,不急不躁,不離不棄。
這,或許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樣子。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任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新聞傳播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