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英語課堂上,孩子們如何從插圖里“聽”出性別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2】
一個孩子答:“Zip likes spring because she can fly kites.”
我點頭,又問:“那Zoom呢?他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
另一個孩子脫口而出:“I can swim in summer.”
全班笑了。
我也沒急著糾正,只是說:“你不是Zoom。”
有學生立刻舉手:“老師,他說的是‘I’,但問題是問Zoom。”
我點頭:“對。回答別人的問題,要用別人的人稱。”
這時,一個孩子突然問:“老師,Zip和Zoom,是男生還是女生?”
這個問題,我沒想到。
但我知道,它比任何語法練習都重要。
我反問:“你們覺得呢?”
一個男孩說:“Zoom是男生,因為他說話聲音粗。”
另一個女孩接:“Zip是女生,她穿裙子。”
我愣了一下。
他們不是從課本文字里知道的,是從聲音和圖畫里“聽”出來的。
我翻出四年級下冊課本,翻到第33頁——Zip說:“I have a new dress for my birthday party.”
再翻到第37頁,Zoom的插圖旁邊寫著:“I’m a son.”
這些細節,我們備課時看過,但沒當回事。
學生卻記住了。
他們記得Zip穿粉色裙子,Zoom穿藍色短褲。
記得Zip的聲音輕快,Zoom的聲音低沉。
記得Zip說“my birthday party”,Zoom說“I’m a son.”
這些不是老師教的。
是他們自己在翻書、聽錄音、看圖時,一點點拼出來的。
我們總以為,英語學習就是背單詞、練句型、做試卷。
可真正讓語言活起來的,是那些被忽略的插圖、語氣、細節。
課本里的圖,不是裝飾。
是無聲的對話者。
Zip的裙子、Zoom的短褲、Zoom說“I’m a son”、Zip說“I have a dress”——這些不是語法點,是文化線索。
孩子不是靠老師告訴他們“Zip是女生”,而是靠觀察、推理、聯系,自己得出結論。
這種能力,比背十個句型都珍貴。
那天放學前,我讓學生回家再翻一遍四年級下冊課本,找找還有沒有別的線索。
第二天,有人帶來新發現:
“老師,Zip在書里說‘Let’s go to the park’,Zoom說‘Let’s go to the lake’。他們去的地方不一樣。”
“Zip的書包是粉色的,Zoom的是黑色的。”
“Zoom的頭發是短的,Zip的是長的。”
他們不是在找答案。
是在找證據。
我們常以為,孩子記不住舊知識,是因為復習不夠。
其實,很多時候,是他們沒被鼓勵去“看見”。
插圖,不是背景。
是語言的延伸。
聲音,不是音頻文件,是語感的種子。
我開始在課堂上故意留白。
不直接說“Zip是女生”,而是問:“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不糾正“I can swim”,而是問:“誰在說話?你還是Zoom?”
學生慢慢學會:
英語不是背出來的,是觀察出來的。
不是聽老師講,是自己讀圖、聽聲、比對、推斷。
一個月后,單元測試里有一道題:
“Why does Zip like autumn?”
選項里有:A. Because she can wear her new dress. B. Because he likes to fly kites.
全班90%選A。
不是因為老師講過,是因為他們記得,Zip說過“dress”,而Zoom說過“son”。
我們總想教孩子“正確答案”。
但真正教會他們學習的,是讓他們學會“怎么找到答案”。
不要只問:“Zip喜歡什么季節?”
要問:“你怎么知道?”
不要只糾正:“該說‘he’,不是‘I’。”
要問:“誰在說話?你聽出來了嗎?”
孩子不需要你告訴他Zip是女生。
他們需要你給他們一本打開的課本,一個安靜的課堂,和一句:“你發現了什么?”
插圖不是裝飾。
是線索。
是語言的另一扇門。
下次備課,別只看課文和單詞表。
翻翻插圖。
聽聽錄音。
問自己:
這個畫面,能讓孩子看出什么?
這句話,能讓他們聽出什么?
答案,不在你的教案里。
在孩子的目光里。
在他們翻頁時,停住的那一秒。
在他們小聲說:“哦,原來她穿裙子啊。”
那才是真正的學習開始。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任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新聞傳播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