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父親的“十大家規”沒有一條是在雞娃,但卻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2-02-27】
前幾天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在醫院門口聽到了一個男孩向他媽媽大聲喊道:“又不是我病了! 為什么要我來醫院?” 男孩大概十歲出頭,一副很不情愿的樣子。 “爺爺病了。 我帶你來看看。”看得出這位媽媽強忍怒火,盡量用溫和的語言回復他。 “生病了看醫生就行,要我做什么? 我想去游樂園!”男孩看起來理所當然。 媽媽勸說后,男孩終于同意了,咕噥著進了醫院。
看到這種情景,我不由感嘆現在的孩子被長輩寶貝慣了,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雖然得到了很多愛,但是不知道尊重和自愛。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美國父親給自己孩子立的十條“家庭規則”。
1.見到人必須打招呼,受到他人幫助必須口頭或書面感謝,給別人添麻煩了一定要當場道歉。
2.在公共場所說話音量需要控制在不讓第三個人聽到。
3.不愿意告訴媽媽的事情只可以告訴爸爸,不愿意告訴爸爸的事情只可以告訴媽媽。但是不能對兩者都不說。
4.不許撒謊,否則你會失去家人朋友最寶貴的信任。
5.路邊撿到的硬幣可以拿回家攢起來,但是錢包萬萬不能占為已有。
6.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許用牙或者工具,不許戳對方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而爸爸希望你能打贏。
7.別人真誠款待你吃東西,如果不喜歡可以說我已經吃飽了,但是不能說很難吃。
8.任何食物和東西都是有生命的,不能想吃就吃想扔就扔。
9.必要時遵循集體或權威的意見,但是內心一定保持自己的想法。
10.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相,名字都不同,不用和別人攀比。
東西方教育有差異,但對家庭教育來說本質也是一樣的。 讓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能體現自我價值的人,應該是全世界父母共同的目標。
為什么父母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占越來越多的比重?
“我們在你小時候什么都沒教過,但還不是把你養大了? ”
爺爺奶奶輩的經驗之談確實有一定的根據,但是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孩子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接觸信息,社會資源更加豐富,沒有家長的約束,自律性不足的孩子抵擋不住很多誘惑。
“言傳身教”——小孩子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模仿
0至3歲的孩子,90%以上的動作是通過模仿周圍的東西來學習的,品德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身邊有年齡稍大又有教養的“別人家的孩子”,那么恭喜你,你們的“作業”就少多了。 因為這些大孩子在學校學到的道德教育,學校老師教的好習慣,通過模仿傳給你的孩子,代替工作忙得無暇顧及孩子的爸爸媽媽教育孩子。
3-6歲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黃金時期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的加快,學校教授的知識比例越來越少,在線教育模式越來越發達,但道德教育是在線教育難以跨越的鴻溝。
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在現在的幼兒園和低齡年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知識的傳授。 這就是一千多年前學者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把“傳道”放在第一位的理由。 人品好的孩子,將來會得到朋友的幫助,貴人的支持,樂于接受和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矛盾。總之,就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既沒有天生教養不好的孩子,也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 朱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