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學習回歸興趣與積累:一位教師的真實教學思考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02】
語文從來不是一門靠突擊就能拿高分的學科。它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由無數細小的支流匯聚而成——字、詞、句、段、篇,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比如二年級,這條河流的源頭正在形成。這個階段的核心任務不是拔高,不是超前,而是夯實基礎。
課本是根,字詞句是本,脫離了這個根基,后續的學習就如同在沙地上建樓,看似熱鬧,實則不穩。
在我所參與的一次教研活動中,張校長提到一個值得深思的概念:兩個“百分之八十五”。第一個,是試卷中約有85%的內容來源于課本基礎知識;第二個,是學生如果能掌握課本中85%以上的內容,就能在大多數考試中取得穩定成績。這兩個數字并不神秘,它們反映的是一個樸素的現實:語文學習的重心,始終落在日常積累上。
而這種積累,不能靠臨陣磨槍,必須融入每一天的學習節奏中。
但問題來了:如何讓孩子愿意去積累?畢竟,語文知識點零碎、重復性強,稍不注意就會陷入機械記憶的泥潭。很多家長和老師習慣用“刻苦”來要求孩子,動不動就搬出“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仿佛學習必須伴隨著痛苦才顯得認真?蛇@樣的教育觀,無形中把學習變成了一種懲罰。
孩子坐在書桌前,眼神空洞,心里想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什么時候能結束”。長此以往,他們不是學會了語文,而是學會了忍受語文。
我始終相信,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興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敝乐R的人,比不上真正喜歡知識的人。一個孩子如果對語文產生了興趣,他會在課間主動翻書,在寫作業時琢磨句子的表達,在聽寫后認真訂正錯字。這種內在驅動力,遠比外部的逼迫更持久、更有效。
那么,興趣從何而來?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通過具體的教學設計和課堂互動一點點點燃的。在我的課堂上,我嘗試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比如,一些簡單的課文內容,我會請學生來當“小老師”。他們站在講臺上,拿著課本,帶著全班朗讀、解釋詞語、提問同學。
這個過程看似只是角色互換,實則激發了孩子的責任感和表現欲。為了當好“小老師”,他們會在課前主動預習,查字典,理清思路。這種主動學習的狀態,是任何被動聽講都無法替代的。
再比如聽寫環節。以往都是老師念、學生寫,結束后老師批改,F在,我會讓每次聽寫滿分的學生來組織下一次的聽寫。他們站在講臺上,用清晰的語調念出詞語,提醒同學們注意書寫規范。這個小小的改變,讓聽寫從一項任務變成了一種榮譽。孩子們為了能站上講臺,會更加認真地復習生字詞。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參與中感受到了學習的自主性——原來我也可以成為知識的傳遞者,而不只是接受者。
當然,興趣只是起點。要真正學好語文,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我觀察到,班里有些孩子看起來并不“努力”,作業也不多,但成績一直穩定,表達清晰,寫作流暢。他們的共同點是:會學習。他們知道如何高效背誦,如何記住易錯字,如何審題、如何安排寫作結構。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不斷實踐和反思形成的。
于是,我開始在班級里組織“學習經驗分享會”。每周抽出十分鐘,邀請一位學習習慣好的學生,講講他最近用了什么方法記住了難寫的字,或者怎樣快速背下一段課文。有一次,一個男孩分享了他的“聯想記憶法”:記“游”字時,他想象“一個孩子(子)在水里游泳,旁邊還帶著旗幟(方),所以是‘氵+方+子’”。
這個方法立刻被好幾個同學采納。還有學生提到,背課文時先理解段落大意,再分層記憶,比逐字硬背快得多。這些來自同伴的經驗,比老師的說教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在作業管理上,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做作業就是模擬考試。具體來說,就是“看書時不做作業,做作業時不看書”。這聽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需要極大的自律。很多孩子習慣邊翻書邊寫作業,表面上完成了任務,實則沒有真正調動記憶和思維。我告訴學生:“你現在寫的每一個字,都應該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真正考試時,他們不會因為不能翻書而慌亂。作業成了訓練獨立思考的過程,而不是抄寫答案的流程。
我要求學生在做作業前,先花時間審題。哪怕是一道簡單的造句題,也要看清楚是“用詞語造句”還是“用詞語寫一段話”。遇到復雜題目,比如看圖寫話,我會引導他們在草稿紙上先列提綱:圖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可能說了什么話?準備分幾段寫?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這個過程看似繁瑣,實則培養了邏輯思維和條理性。
久而久之,他們的作業不再雜亂無章,而是有了清晰的結構和層次。
作業完成后,訂正同樣重要。我要求學生對每一份發回的作業都認真閱讀,尤其是老師批改的紅筆痕跡。錯別字要圈出來,寫錯的句子要重寫,理解偏差的地方要標注原因。對于反復出錯的題目,我建議他們準備一個“錯題本”,把典型錯誤記錄下來,定期復習。這個本子不是負擔,而是一份個性化的學習檔案,記錄著他們的成長軌跡。
除了作業,語言表達的訓練也不可忽視。語文不僅是寫,更是說。我在課堂上經常設計“說一說”環節:比如學了《小蝌蚪找媽媽》,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學了描寫春天的段落,就讓他們說說“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這些看似簡單的口語練習,實際上鍛煉了他們的組織語言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
有些孩子一開始結結巴巴,但經過多次練習,逐漸變得自信流暢。
寫作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低年級寫作以寫話為主,很多孩子一提筆就發愁:“寫什么?怎么寫?”我們教研組在楊老師的帶領下,嘗試了一種“插圖練筆”的方法:讓學生先畫一幅畫,可以是自己喜歡的動物、一次出游、一個夢境,然后根據畫的內容寫幾句話。
這個方法的妙處在于,畫是孩子的強項,他們愿意投入,而寫話則成了對畫面的自然延伸。一個孩子畫了一只飛在云朵上的貓,寫道:“我的貓會飛,它喜歡在云上睡覺,夢里全是小魚。”這樣的句子充滿童趣和想象力,遠比機械地仿寫范文生動得多。
課外閱讀是語文積累的另一條重要路徑。課本內容有限,只有通過大量閱讀,孩子才能接觸到更豐富的語言材料,積累更多詞匯和表達方式。我們鼓勵學生每天讀課外書,不限題材,童話、科普、歷史故事都可以。在閱讀課上,我會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學生講講最近讀了什么書,最喜歡哪個角色,為什么。
一開始只有幾個孩子愿意發言,但隨著氛圍的形成,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舉手。他們不僅在分享書,也在學習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特別提醒家長,不要把閱讀功利化。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在讀“沒用的書”,比如漫畫或幻想小說,就急著干預,非要他們讀“經典名著”。其實,閱讀的起點是興趣,而不是價值判斷。一個孩子如果因為喜歡《米小圈上學記》而每天堅持讀書,遠比被迫讀《紅樓夢》卻一頁都看不進去更有意義。
只要他在讀,語言就在輸入,思維就在運轉。等到閱讀習慣養成,自然會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拓展。
語文學習是一場慢功夫。它不像數學,做對一道題就有即時反饋;也不像英語,背完單詞就能馬上運用。它的成效往往是滯后的,可能今天積累的詞語,要到半年后寫作文時才突然用上。正因為如此,它更需要耐心,需要持續的投入,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支持。
老師的作用,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興趣、引導方法、監督落實。每天的聽寫、作業、朗讀、訂正,看似瑣碎,實則是構建語文能力的磚瓦。而家長的角色,也不是催促和責備,而是陪伴和鼓勵。當孩子背不出課文時,不妨和他一起讀幾遍;當他寫錯字時,陪他一起分析原因;
當他寫出一句精彩的句子時,真誠地夸一句“這句話真有意思”。
語文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表達。表達思想,表達情感,表達對世界的理解。當我們把目光從分數轉移到能力上,把方法從死記硬背轉向理解運用,把態度從“必須學”轉向“愿意學”,語文才會真正活起來。
這條路沒有捷徑,但每一步都算數。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篇文,都在悄悄塑造著孩子的思維和人格。也許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那個曾經為寫一句話發愁的孩子,已經開始寫小故事了;那個總把“已經”寫成“己經”的孩子,現在能自覺檢查錯別字了;那個不愛說話的孩子,在讀書會上講得頭頭是道了。
這就是語文的力量——它不喧嘩,卻深遠;它不激烈,卻持久。它教會孩子如何與語言相處,如何與自己對話,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清晰而有溫度地表達自己。
 搜索教員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微信版
微信版
 -北京家教  京ICP備10209629號-19
-北京家教  京ICP備10209629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