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的成長:一位小學生的藝術素養自述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30】
舞蹈,不是舞臺上的炫技,也不是節慶時的點綴。對我而言,它是每天放學后最期待的時刻——音樂響起,身體自然地跟隨節奏擺動,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只剩下我和旋律之間的對話。在小學這幾年里,舞蹈課從一門“副科”逐漸變成了我理解自己、表達情感、建立信心的重要途徑。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語言,講一講這段關于舞蹈、關于成長的故事。
從緊張到微笑:自信,是跳出來的
第一次站上排練廳的鏡子前,我幾乎不敢直視自己。動作僵硬,手腳不聽使喚,連最簡單的手臂伸展都做得歪歪扭扭。老師讓我們對著鏡子練習微笑,我卻笑得比哭還難看。那時候,我總覺得自己不適合跳舞,別人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動作,我卻要反復練上十幾遍。
但老師從沒放棄我。她告訴我:“舞蹈不是比誰天生柔軟,而是看誰愿意堅持!彼屛覀兠刻鞂χR子練習表情,哪怕只是站姿,也要帶著“我在發光”的感覺去完成。慢慢地,我開始注意到,當我真的相信自己可以跳好時,動作竟然自然流暢了許多。
有一次班級匯演前的彩排,我負責領舞。上臺前,心跳快得像要蹦出來?僧斠魳讽懫穑疑钗豢跉,想起老師說的那句話:“你不是在表演,你是在分享。”我抬起頭,對著臺下的同學笑了。那一刻,我不再害怕出錯,而是享受站在聚光燈下的感覺。
自信不是別人給的,是在一次次面對鏡子、面對觀眾、面對失敗中,自己一點點拼湊起來的。舞蹈教會我的第一課,就是學會和自己和解,然后勇敢地站出來。
一個人是練習,一群人是舞蹈
舞蹈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班排練《春天來了》這支舞時,有十六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剛開始,大家動作參差不齊,像一群沒睡醒的小鳥。老師沒有責備我們,而是讓我們圍成一圈,手拉手閉上眼睛,聽音樂,感受彼此的呼吸。
“你們是一個整體,”她說,“一個人快了,整個隊伍就亂了;一個人慢了,節奏就被拖垮了。”
從那以后,我們開始學會看旁邊的同學,學會用余光去感知隊友的動作。排練時,有人跳錯了,我們不再抱怨,而是停下來一起討論:“剛才那一段,是不是轉身太快了?”“第三拍的手位要不要再抬高一點?”我們開始主動交流,互相提醒,甚至在課后約著一起加練。
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次小雅發燒請假,第二天她一來就主動找我們補動作。她說:“我不想拖累大家!蹦且豢蹋颐靼琢耸裁唇小皥F隊”。不是所有人都要一模一樣,而是每個人都愿意為整體付出努力。最終演出那天,我們十六個人的動作整齊劃一,臺下掌聲雷動。我知道,那掌聲不僅送給舞蹈,也送給我們之間的信任與默契。
重復不是枯燥,而是通往精進的路
很多人覺得舞蹈就是“動起來”,其實不然。一個八拍的動作,我們可能要練整整一節課。老師常說:“細節決定美感。”比如抬手的高度、腳尖的延伸、轉頭的時機,每一個微小的調整,都會讓整個動作看起來完全不同。
我記得有一次練一個旋轉動作,總是站不穩,每次轉完都歪到一邊。老師讓我單獨練了二十遍,還是不行。我坐在地上,眼淚在眼眶里打轉。老師蹲下來問我:“你知道芭蕾舞演員每天要練多少個轉嗎?”我搖頭!皫装賯,甚至上千個。但他們不是為了數量,而是為了讓身體記住正確的軌跡!
她讓我閉上眼睛,先在腦子里“過一遍”動作:起勢、發力、軸心、收尾。然后再慢慢做。就這樣,一遍又一遍,我開始感覺到身體的變化——重心更穩了,軸心更準了。終于,在第28遍時,我完整地轉完了三圈,穩穩地停住。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舞蹈沒有捷徑。那些看起來輕盈如風的舞步,背后是無數次的重復與修正。耐心和毅力,不是口號,是在每一次想放棄時,仍然選擇站起來再試一次。
美,是可以被感受的力量
以前我覺得“美”是很遙遠的事,是電視上的明星,是畫冊里的舞者。但學了舞蹈之后,我發現美其實很近。它可以是一個干凈利落的跳躍,可以是一個溫柔舒展的手勢,也可以是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
有一次,我們去社區表演,觀眾是很多爺爺奶奶。跳完后,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拉著我的手說:“小姑娘,你跳得真美,讓我想起了我年輕的時候!蔽毅蹲×。我從來沒想過,我的舞蹈能讓人回憶起自己的青春。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原來藝術真的可以傳遞情感,可以連接人心。舞蹈不只是動作的組合,它是一種語言,一種不需要說話就能讓人感動的語言。
老師告訴我們:“舞蹈的核心素養,不只是技術,更是對美的感知和表達!蔽覀冮_始學習如何用表情傳遞情緒,如何用身體講述故事。跳歡快的舞時,我們要笑得燦爛;跳抒情的舞時,眼神要溫柔。每一個細節,都是在傳遞“美”。
舞蹈,是一面鏡子
回過頭看,舞蹈帶給我的,遠不止是幾個動作或幾場演出。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的怯懦、急躁、自我懷疑,也照見了我的堅持、合作、成長。
它教會我,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面對挑戰中建立起來的;
它讓我懂得,團隊不是簡單的集合,而是彼此支撐、共同前行的關系;
它告訴我,真正的進步,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枯燥的重復里;
它讓我體驗到,美不是外在的裝飾,而是一種能打動人心的力量。
在小學的這幾年里,我跳過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每一次起舞,都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我不再問“我跳得好不好”,而是問“我有沒有享受這個過程”。
舞蹈之外,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在談論“核心素養”。這個詞聽起來很抽象,但通過舞蹈,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它的含義。它不是試卷上的分數,不是背誦的知識點,而是那些看不見卻深深影響一個人的能力——比如自信、合作、堅持、審美。
我們的教育,常常太注重“結果”?荚囈叻,比賽要拿獎,表演要完美。但舞蹈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發生在過程里。是在一次次摔倒后爬起來,是在和隊友磨合中學會傾聽,是在反復練習中發現細節的美。
如果教育能多一些這樣的“過程性體驗”,也許孩子們會更愿意學習,更敢于嘗試,更懂得欣賞自己和他人。
給正在學舞或想學舞的你
如果你也正在學舞蹈,或者猶豫要不要開始,我想告訴你:不要害怕自己跳得不夠好。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投入,是否愿意在音樂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節奏。
你可以從每天五分鐘開始,對著鏡子練習一個動作;
你可以和朋友一起編一段小舞,錄下來回看;
你可以在家里放一首喜歡的歌,自由地舞動身體。
舞蹈不是為了成為專業舞者,而是為了讓自己更自由、更快樂、更真實。
小學即將結束,我們的舞蹈課也快畫上句號。但我知道,這段經歷不會結束。它已經融入了我的性格,變成了我看世界的一種方式。
未來,我也許不會再天天跳舞,但我會記得那個在鏡子前練習微笑的小女孩,
記得那群一起揮汗如雨的伙伴,
記得那位總說“再試一次”的老師,
記得那些用身體講述的故事。
舞蹈,讓我學會了用另一種方式“說話”。
它讓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節奏,人生處處都可以起舞。
而這份節奏,會一直陪伴我,走向更遠的路。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