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學生的一天:寫作文之外的真實學習生活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7】
吳奕萱的演講稿,像很多小學生寫的自我介紹一樣,干凈、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藏著真實的成長痕跡。她提到畫畫得獎、打羽毛球和姐妹一起笑、聽流行音樂放松、和朋友逛書店——這些不是作文模板里的“好詞好句”,而是她每天真實的生活片段。而這些片段,恰恰是孩子學習能力真正生長的地方。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寫不好作文,是因為詞匯量不夠,句式不高級。于是買作文書、報寫作班、背范文。但真正決定孩子表達能力的,不是背了多少好句子,而是他有沒有過足夠多的、值得說的經歷。
吳奕萱說“我畫得可好了,老師和朋友都夸我”。這句話背后,是她反復畫、被看到、被認可的過程。這種正向反饋,比任何“描寫生動”的技巧都更有力。孩子不是不會寫,而是沒東西可寫。當一個孩子每天有真實的情緒、有具體的互動、有小小的成就感,他自然會有話想說。
學習不是坐在桌前寫作文,而是從打羽毛球時的配合、逛書店時的挑選、聽歌時的哼唱里,一點點積累對世界的理解。這些都不是語文課本里的內容,卻是語言能力真正的土壤。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英語不好,怕將來出國旅游說不了話。吳奕萱說:“我喜歡英語,希望有一天能去世界各地旅行。”這句話沒有背過多少單詞,也沒有練過多少口語,但它有動機。動機比詞匯量更重要。孩子不是因為“要考高分”才學英語,而是因為“想去看看”,才愿意去聽、去記、去嘗試。
我們常把學習等同于做題、背誦、刷卷。但真正能讓孩子持續投入的,是興趣驅動的微小行動。比如,她和朋友一起去書店,不是為了買教輔,而是為了翻漫畫、看繪本、挑自己喜歡的書。這種自主選擇,遠比家長逼著讀《小學生優秀作文選》更有效。
孩子寫不好作文,不是語言能力差,而是生活經驗太單薄。如果每天放學回家就是寫作業、上補習班,周末被安排學鋼琴、學奧數,他哪來的故事可講?哪來的情緒可表達?作文不是教出來的,是活出來的。
我們不必逼孩子寫“感人至深”的文章,但可以幫他們積累“值得寫”的時刻。比如:
- 和弟弟妹妹一起打羽毛球,贏了幾次?輸了怎么笑的?
- 今天在超市看到什么新口味的零食?為什么想買?
- 最近聽的一首歌,哪句歌詞讓你停下了腳步?
- 和朋友吵架了,后來怎么和好的?
這些都不是考試要考的,但它們是孩子思維和語言的原材料。寫作文,本質上是把心里的圖景,用文字重新排列一遍。沒有圖景,再好的修辭也是空殼。
吳奕萱的作文里,沒有“我的理想是成為科學家”,也沒有“我要為祖國做貢獻”。她只說“我想去世界各地旅行”。這很普通,但很真實。真實,才有力量。
我們常以為,好作文要宏大、要深刻。其實,能寫出“和姐姐打羽毛球很開心”的孩子,比那些堆砌“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孩子,更具備寫作的潛力。因為前者有感受,后者只是復述。
家長要做的,不是糾正孩子的語法錯誤,也不是替他改句子,而是多問一句:“今天有什么讓你覺得特別的事?”“你和朋友聊了什么?”“你為什么喜歡那首歌?”
這些問題,比任何寫作技巧都重要。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作文,他需要被聽見。
當一個孩子說“我畫得好”,你回應的是“真棒”,而不是“你畫的是什么?能不能再畫得更像一點?”——這種回應,會讓他愿意繼續表達。
當一個孩子說“我和朋友去書店了”,你回應的是“你們看了什么書?有沒有發現有趣的封面?”——這種對話,會讓他開始觀察、思考、組織語言。
寫作能力,是對話的副產品。
我們總想教孩子怎么寫,卻忘了先教他們怎么活。
吳奕萱的作文,只有短短幾百字。但它告訴我們:教育不是把孩子變成標準答案的復刻機,而是幫他把日常的光,變成文字的火。
孩子不需要更多范文,他需要更多真實的生活。
你不需要逼他寫一篇滿分作文。
你只需要陪他,多走一次書店,多打一場羽毛球,多聽一首歌,多說一句:“然后呢?”
當孩子的生活里有了足夠的細節、情緒和互動,作文,自然會來。
它不會是完美的,但會是真實的。
而真實,永遠比漂亮更持久。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任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新聞傳播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