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為什么讓孩子愛學?三個真實做法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31】
很多家長覺得數學難,孩子不愛學,是因為題目太難、公式太多。其實問題不在數學本身,而在課堂怎么教、怎么學。
一個五年級學生曾問我:“老師,我背了十遍乘法口訣,為什么還是不會算錢?”這不是笨,是沒找到數學和生活的連接點。
數學不是課本上的數字游戲,它是每天都在用的工具。讓孩子愛上數學,不需要高深理論,只需要三件小事。
第一,別只講課本,講講“你知道嗎”
課本角落里的小知識,往往是孩子最愿意聽的。
比如,講“阿拉伯數字”時,別只說“這是0到9”,可以問:“你知道為什么我們用‘1、2、3’,而不是‘一、二、三’嗎?”孩子會愣住,然后你講:這些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商人帶到了歐洲,歐洲人叫它“阿拉伯數字”,傳到中國,我們沿用至今。
再比如,講“時間”時,問:“人的心臟一天跳多少下?”孩子猜5000次?1萬次?你算給他們看:70次/分鐘 × 60分鐘 × 24小時 = 100,800次。孩子眼睛會亮。這不是背公式,是發現數字背后有生命。
這些內容不考試,但讓孩子覺得:數學不是老師硬塞的,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第二,讓孩子動手量,別光看圖
教“厘米、米”時,別只讓學生看課本上的尺子圖。讓他們用腳步量教室的長度,用胳膊比劃書桌的高度,用鉛筆當尺子量橡皮的厚度。
一個孩子量完后說:“原來我的一??是15厘米,那我的課桌有三??半,就是52.5厘米。”他不是在做題,是在用身體理解單位。
教“統籌方法”時,別講“工序優化”,讓他自己安排:早上起床后,燒水、洗漱、吃早餐,怎么安排最省時間?有人先燒水再刷牙,有人邊燒水邊整理書包。你讓他算時間差,他自然懂什么叫“并行”。
孩子不是不會算,是沒機會用。一動手,數學就活了。
第三,別替孩子說答案,等他開口
課堂上常見老師問:“這道題答案是多少?”然后自己搶答。孩子沉默,是因為他沒被允許思考。
換成:“你怎么想的?”“有沒有別的方法?”“你為什么選這個步驟?”
一道題:小明有12顆糖,分給3個朋友,每人一樣多,還剩幾顆?
孩子說:“12除以3等于4,沒剩。”
你問:“如果朋友變成4個呢?”
他想:“12除以4是3,還是沒剩。”
你再問:“如果只有5個朋友呢?”
他試了:“5×2=10,剩2顆。”
這時候,他不是在背除法,是在探索規律。
孩子說錯沒關系。說錯,才是思考的開始。
老師不急著糾正,孩子才敢試。試多了,他就敢說:“我覺得這題可以這樣解。”
別迷信“多做題”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數學差,就買題庫、報班、刷題。但刷題刷不出興趣,只會刷出恐懼。
真正有效的,是讓孩子在生活里看見數學,在動手里理解數學,在表達里鞏固數學。
一個三年級孩子,因為幫媽媽算菜價,學會了小數加減;一個四年級孩子,因為搭樂高,理解了對稱和角度;一個五年級孩子,因為想算自己攢零花錢多久能買游戲機,開始算利息。
這些都不是課本內容,卻是最扎實的數學學習。
數學不是一門課,是一種思維方式
它不是“解題工具”,而是“觀察世界的工具”。
你帶孩子逛超市,讓他比較哪種包裝更劃算,是數學;
你和他一起修自行車,讓他算齒輪比,是數學;
你讓他規劃周末行程,安排時間不沖突,是數學。
這些事,不花一分錢,不用買資料,只需要你愿意停下來,和他一起看、一起算、一起問。
孩子不是不愛數學,是沒遇到讓他覺得“有用”的數學。
當數學能幫他買零食、搭積木、算零花錢、安排時間,他就不會覺得它是“老師逼我學的東西”。
數學課,不該是沉默的演算,而該是孩子主動提問、動手嘗試、說出想法的現場。
你不需要成為專家,只需要做個愿意陪他一起找答案的家長。
數學的快樂,不在滿分卷子里,在孩子眼睛亮起來的那一刻。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